“鱼三代”杨君兴:41年扎根高原 挽救濒危鱼种 编者按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人民网云南频道联合推出“我的科学引路人”系列视频,为您讲述他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390
在世界屋脊捕捉“天外来信” 吕洪魁在实验室调试电磁粒子探测器。 李骢(左)和同事在海子山上检查缪子探测器电子学板。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俯瞰图。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笑的时候有些腼腆。眼前这位戴着眼...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00
他是农业科学领域的一座“灯塔” 李振声在观察小麦籽粒。遗传发育所供图 “我的父亲穿得总是非常简朴。有一次,他前往东北参加一个国家小麦会议,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同行者。那位同行者看他穿着一身浅咖啡色的工装,以为他是工作人员,就让他帮忙提...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500
扎根科学岛 逐梦“种太阳” 世界首台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EAST。等离子体所供图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一座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小岛——科学岛上,一项创纪录的实验正在开展。40多年来,可控核聚变这一人类清洁能源的终极梦想...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20
给煤炭“变身”后,他又在惦记能源的未来 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刘中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 “谈不上‘最美’,我就是很多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而已,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工作。”提及获得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感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310
同位素国重室党支部:让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藏北高原岩石圈演化与战略资源突击队野外考察留影。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供图 开栏语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3年度“两优一先”表彰名单,在全院表彰100名优秀共产党员、49名优秀党务工作者、4...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170
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团队:在天空丈量锦绣山河 新舟60遥感飞机 资料图片 团队成员在八一冰川透视探测任务中做VHF冰川探测雷达的安装与测试。资料图片 团队成员在高分航空系统应用校飞飞行试验中操作载荷设备。资料图片 团队成员在做多模态预处理实验数据...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180
周维善:做科研就要“痴、钻、迷” 周维善 上海有机所供图 1937年,14岁的周维善跟着父亲从浙江吴兴前往上海。 身后是香烟店里起早贪黑当学徒的蹉跎,前方是重返学堂的希望。这位绍兴后生,脸上写满了开心,哪怕一眼看到的生活依旧困苦。 读...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180
林秦文:与植物做朋友 在野外考察途中,林秦文除了会拍摄看到的植物,也不忘拍下它们的生长环境。图为林秦文镜头里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日乡。 林秦文在野外考察中拍下的胭脂花。 绵头蓟。本文图片均由林秦文摄 走进国家植物园南园,穿...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20
“大地良医”刘彦随:没有实践,哪来创新 刘彦随在毛乌素沙地现代农业双优工程观测研究基地。受访者供图 炎炎夏日,陕北黄土高原上,玉米、大豆、马铃薯郁郁葱葱。 而在10多年前,毛乌素沙地作为黄土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地区,还是茫茫流沙。 站在地...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170
她甘为“人梯”,奠基中国计算机事业 夏培肃(摄于1946年)。 “107机”全景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供图 许多人恐怕不知道,出身教育世家、一生恬静淡然的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年轻时是如何的血气方刚。 1947年夏天的一天夜里...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20
“上天的仪器,不能出现任何故障” 宋克非在调试设备。受访者供图 20多年前,有个小女孩在学校门口等妈妈来接自己,从白天等到天黑。女孩在看到妈妈的那一刻,立即笑着跑到跟前说:“妈妈,我哪儿都没去就在这儿等你。” 20多年后,小女孩即将获...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70
“火山爷爷”刘嘉麒:笑看“地狱之门” 1987年7月,在去西昆仑山考察的路上遇到山洪,毛驴被冲到河里。 1993年1月,刘嘉麒在南极长城站附近的雪地里行走。 1998年1月,刘嘉麒在留尼汪岛富尔奈斯火山测量正在喷出的岩浆温度。受访者供图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180
醉心小虫研究 胸怀家国天下 图为尹文英手稿。“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10
洪义麟:斑斓世界里的追光者 洪义麟 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洪义麟,是一位衍射光栅研制专家。但在同事眼中,他不仅是一位工程师,更是缺什么设备就能想办法造出什么设备的能工...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10
付玉喜:总是选择最难的那条路 付玉喜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一见面,付玉喜就猜到了记者的来意,主动聊起阿秒光源大科学装置的最新进展。 付玉喜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10
王绶琯:永垂天幕的“科学启明星” 王绶琯(1923—2021) 王绶琯 1945年,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造船班入学合照。前排左一为王绶琯。 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天文台沙河工作站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三为王绶琯。 在北京青少年科技...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00
她,一个世纪的传奇 何泽慧 研讨会开始前,人们聚集在幕布前。高能物理所供图 3月16日,周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物理所)主楼前,巨大的红色幕布上印着一位白发老太太的照片。 聚集于此的长者和年轻人,都称...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00
他在雪域高原寻“宝”三十年 王核在雪域高原。受访者供图 每年至少有1/3的时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化所)研究员王核都是在野外度过的。 长期奋斗在雪域高原的王核,30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在找矿理论和实践上...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380
培育更多优良鲫鱼品种 桂建芳(右)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科研。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桂建芳:1956年6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650
跑好科研这场接力赛 刘中民(右二)在与团队成员讨论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供图 人物小传 刘中民,1964年生,河南周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90
孙鸿烈:要拿出中国科学家自己的学术成果 孙鸿烈(下)在青藏高原做考察记录。受访者供图 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到墨脱260公里,海拔落差3000多米。这里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藏东南。1974年,孙鸿烈带队风餐露宿,徒步3天,对这里进行了全面考...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180
王钰: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王钰(左)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透明的纸,火苗烧不穿的布,如棉絮般轻软的陶瓷……在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钰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许多“不寻常”的神奇材料。“一种材料的结构改变...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50
女儿追忆父亲梁思礼院士:他总是笑对人生 梁思礼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供图 在女儿梁旋眼中,父亲梁思礼生前将大部分心血都献给了国家的航天事业。 他出身名门,年少就立志救国于危难;赴美留学,求知若渴,漂泊中不忘危难中的百姓;回国效力,投身航天领...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170
从海子山出发! “拉索”项目全景。高能所供图 开栏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新时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50
毛方园:探索哺乳动物进化的奥秘 毛方园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CT实验室扫描标本。受访者供图 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毛方园时,她刚从内蒙古野外考察归来。短暂的停留后,她又将奔赴下一个考察地点。整个夏天...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190
刘永坦:勇闯中国雷达“无人区” 1998年1月,刘永坦(前左一)在雷达实验站和研究人员一起观察分析 。 耄耋之年的刘永坦(坐者)仍然带领团队做科研。 1980年4月,刘永坦参观英国伯明翰植物园。 刘永坦在实验室工作。 1997年8月...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40
与小鱼小虾相伴65年的科学大师 刘瑞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供图 梅贻琦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国已故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就是海洋生物领域...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190
杨金龙:发现新东西是做科研的最大乐趣 杨金龙在理论与计算化学实验室工作。徐国康/摄 熟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副校长杨金龙的师生们都知道,他有个特别的爱好——拍摄花朵。到目前为止,他已经认识了500多种花。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180
雷加强:给沙漠“把脉问诊” 雷加强 受访者供图 他跟沙漠打交道41年,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沙漠腹地的震撼;他将中国的防沙治沙经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授……他就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研究员...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