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秀书:“操控”雷电的女科学家 郄秀书(右三)和她的团队。受访者供图 郄秀书被同事和朋友们戏称为“雷母”,是可以“操控”雷电的女科学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郄秀书因在“青藏高原雷暴以及雷电与人工引雷研究方面的突破性...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30
柳大纲:一生我愿意,常耻为身谋 柳大纲(1904年—1991年) 1958年12月,柳大纲(右)与苏联全苏盐类科学研究所教授德鲁斯·利托夫斯基在柴达木盐湖考察。 1983年2月,柳大纲(前排中)在从事化学工作55周年会上和部分学生合...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30
王守武:为中国半导体奠基的“大王先生” 王守武(1919—2014) 1979年,王守武(左一)与研究人员在超净线工作。 1949年,王守武、葛修怀夫妇在美国普渡大学。 1979年,王守武在调试探针台。 2009年12月,葛修怀90岁生日时...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510
崔建国:15年醉心于冷门的“蛙语家” 崔建国(右三)和团队。受访者供图 你觉得蛙的叫声是怎样的?是“呱呱呱”还是“咕咕咕”,抑或“嘚儿、嘚儿、嘚儿”?可能一般人听到或了解的蛙叫不过就两三种,但研究发现,每一种蛙都有自己独特的叫声,其中的丰...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20
逐“光”而行一甲子 匡廷云院士(中)在与青年科研人员讨论实验进展和方案。 匡廷云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时留影。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人物小传 匡廷云:1934年12月生,四川资中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10
这辈子与地图结缘 陈昱在翻阅地图集。人民日报记者王永战摄 年过九旬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原研究员陈昱,从事地图编制工作数十年,从国家地图集到省份地图集,从遥感地图集到专题地图集,从纸质地图集到电子...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390
王秀明:“地下珠峰”攀登者 王秀明在2023年国际超声大会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9月中下旬,2023年国际超声大会在中国召开。闭幕式上的民乐表演完毕,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研究员王秀明长舒了一口气,“筹备...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50
扎根青藏高原的藏药赤子 魏立新(右一)在实验室跟学生交流。本报记者 张鹏 摄 魏立新朝办公楼走去。利落的寸头,军绿色的冲锋衣,笔直的身躯走起路来呼呼带风。 32年前,这个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山西小伙儿也是这样走进中国科学院西...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460
他为量子科研“化缘”18年,“板凳”焐热后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郭光灿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1983年6月,在罗切斯特大学参加国际量子光学会议的中国人合影(左一为郭光灿、左二为邓质方、右三为彭堃墀、右四为吴令安)。吴令安供图 郭光灿(左一)听取课题组学生报告。受访...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10
顾知微:一生探索祖国的地质资源 顾知微(1918—2011),地层古生物学家,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随后进入云南省地质调查所工作,1944年进入重庆前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1950年至1955年,被地质...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360
黄万波:与古人类“有个约会” 9月14日,黄万波(左一)与考古发掘队队员在仔细观察刚出土的化石。(除注明外,本文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唐奕 摄) 黄万波在家中编辑打磨PPT。(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文韬 摄) 黄万波与考古发掘队队员...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180
挨过饿的他,只想让中国人家中装满粮 李振声 受访者供图 李振声字画 李振声(左一)和学生在麦田里 1948年的一天,济南街头,一个高挑瘦削的少年四处张望、步履缓慢地走着。他希望在这座城市找到一份工作,高中二年级的他刚刚辍学,贫寒的家境已...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00
张瑞永:潜心研究,让微生物告诉我答案 张瑞永在实验室进行菌种纯培养实验。受访者供图 能否利用充足的海水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瑞永的显微镜下,那些看似渺小却潜力巨大的菌株藏着一切有关微生物与海水问题的答案。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40
应崇福:做燃到最后依旧笔挺的烛芯 应崇福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供图 “我敢碰从来没碰过的东西,我大概有这个天分。”回顾初探超声学研究领域的历程,中国超声学研究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应崇福这样写道。 他有一个关于科研的“搭窝棚”论,认为...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440
透过“海洋之眼”看向“海底幽蓝” 张鑫 受访者供图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多米,深于1000米的深海面积超过90%。深海热液系统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海底深处没有生命。 “最近十几年,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实验室搬到海底’。我们做了一...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440
气象“老兵”曾庆存:为国为民为科学 曾庆存 受访者供图 气象学是一门关乎百姓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科学。它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更准确的天气预报,还在灾害管理、资源规划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一名气象学领域的“老兵”,中国科学院院...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450
李洪钟:深耕流态化 厚积展“洪”图 1965年,李洪钟在母校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室前留影。 1981年,李洪钟(右二)硕士毕业时和导师郭慕孙(右一)在一起。 1988年,李洪钟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在他设计与安...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40
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孙家栋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供图 “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这样表达他的人...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300
他不仅是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 裴文中(1904—1982) 1929年,裴文中抱着包裹好的“北京人”头盖骨。拍摄者由于太注意头骨化石而忽略了裴文中的头部。 “打格画方”的发掘方法沿用至今。 1957年,裴文中(左三)等在广西柳城巨...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390
把力量汇聚在一个突破口上 俞书宏院士(中)带领团队做实验。李晓萌摄 人物小传 俞书宏:1967年8月生,安徽庐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创新材料研究院院长。他长期从事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20
王育竹:一生只为打造最精准的“定时神针” 王育竹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供图 青年王育竹。 王育竹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到访苏联,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在汹涌的人潮中,有一个25岁的河北小伙子,苦于挤...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10
科学兴国 矢志不渝 竺可桢 1963年9月,竺可桢(左二)等在宁夏视察沙坡头地区植物固沙试验基地。作者供图 2024年2月7日是中国科学院首任副院长竺可桢逝世50周年纪念日。竺可桢1910年留学美国,1918年在哈佛大学...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80
“科研人员在前线,我们在一线” 高少鹏介绍实验流程。戚金葆/摄 形状各异的灰白色设备排列在一起,像一条卧龙盘踞在一个约30平方米的超级洁净间里。这里的噪声至少有80分贝,对话必须靠吼才能听见。 岳雅慧坐在狭窄的控制室里操控着这条“卧...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310
王德江:追“光”十七载 无怨也无悔 王德江 长春光机所供图 “每年都会遇到很多坎儿,每一道坎儿都得过去,过不去就没有现在的我和团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研究员王德江告诉《中国科学报》,“2024...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50
张振华:在青藏高原追逐科研梦的铿锵玫瑰 2023年3月,张振华在阿尼玛卿山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供图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不仅有高耸的雪山、绵延的草原、呼啸的风声,还有一群女科学家。她们扎根青藏高原的...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310
师昌绪:做人、做事、做学问 郝红全与师昌绪(右)合影。吴晓东摄 10年前的11月10日,师昌绪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师昌绪先生是材料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中国高温合金领域的奠基人,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师先生曾在很多场合讲他对做...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360
王建萍:盐湖大数据背后的女科学家 王建萍(左二)等人在安装高寒干旱区气象环境设备。受访者供图 走进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以下简称青海盐湖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王建萍的办公室,一股淡雅的书香与绿植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尽管工作繁忙且充...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400
许琨:为了一粒种子 4年前,我跟许琨有过一面之缘。他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的主任。我知道他2006年从昆明远赴丽江高山植物园,十几年如一日跟高山植物打交道,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 最近,趁着去丽江采访,我...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7个月前0250
他们的名字闪耀在广袤星空 “1964年是父亲特别忙碌的一年,我当时十岁,印象里那一年他几乎没有回家。”10月10日,在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前夕,“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之子朱明远与东南大学师生分享了父亲的故事,他...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7个月前0250
他的精神照亮后辈追求真理之路 “他平和、谦逊,尊重身边每一个人,让人如沐春风。”“他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我们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今天,我们纪念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 9月29日,中国...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7个月前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