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应物所,其历史可追溯至 1959 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2003 年 6 月正式更名为现称。如今,它坐拥上海嘉定园区(约 400 亩)和甘肃武威园区(约 1000 亩),在核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熠熠生辉。
作为国立综合性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上海应物所聚焦先进能源科学技术,以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高效能源存储与转换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探索核技术在环境、健康、材料领域的前沿应用,致力于熔盐堆、钍铀燃料循环等关键技术研发。其战略定位高远,旨在引领国际钍基熔盐堆研发,成为该领域的研究中心、原始创新策源地和科技人才高地,为我国能源稳定供应和 “双碳” 目标助力。
机构设置科学合理,涵盖研究部门、管理部门和支撑部门,并建有 “中国科学院微观界面物理与探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低温超导高频腔技术重点实验室”。截至 2023 年底,在职职工达 755 人,其中科技人员 504 人,包括众多正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同时,拥有在站博士后 34 人。作为 1981 年获批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设有多个学位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研究生 759 人,为科研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在重大项目方面,上海应物所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任务。其中,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未来先进核裂变能 —— 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 尤为瞩目,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研究中心。此外,还承担 “变革性洁净能源技术与示范” 等项目,彰显其在科研领域的担当。
建所以来,上海应物所成果丰硕,共取得 600 余项科研成果。成功研制我国首台 1.2 米回旋加速器,后改建为 1.4 米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并合成新核素 Pt – 202;研制出世界首台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仪;生产出首个载入国家药典的放射性药物。承建并运行的上海光源是高性能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获奖众多,多个成果入选中科院标志性进展。
在交流合作上,上海应物所与多国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研究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还主办《核技术》等学术刊物,多个学会挂靠于此,在学术领域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