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2个月前发布 20 0 0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坚持创新驱动与需求牵引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并重,聚焦新能源与先进储能、新生物、新材料领域,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系统集成重大创新研究,突破领域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提供重大创新成果和系统解决方案,在满足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不断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青岛...

所在地:
中国
收录时间:
2025-02-25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是由中国科学院、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建,定位于生物能源与过程领域科技创新的战略高技术研发机构,2009年7月,获批中央事业法人单位。2020年1月,依托研究所院省市三方共建山东能源研究院,同年12月,依托研究所与研究院筹建的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挂牌,形成 “所、院、室”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青岛能源所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创新驱动与需求牵引融合、人才引育与成果产出融合、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融合,聚焦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领域,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系统集成重大创新研究,突破领域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提供重大创新成果和系统解决方案,努力抢占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制高点,在满足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不断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青岛能源所设有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共4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两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形成了涵盖生物、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学科培养体系。

青岛能源所共有30个科研团队,各类职工、研究生1500余人。其中,双聘院士及顶尖人才专家1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专家10人、国家级青年人才专家10人,中国科学院引才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等省部级人才计划专家109人次。

青岛能源所现建有太阳能光电转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山东省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21个省部级平台。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985项,竞争性科研经费38.38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5066篇。累计申请专利2322件,其中发明专利2184件,授权专利1058件。

建所以来,青岛能源所面向世界绿色能源与材料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能源、资源与环境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成功合成出首例晶体介孔沸石分子筛;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实现产业化;HN材料生物合成实现行业应用与迭代升级;固态电源系统关键技术有力支撑深海应用;二代生物柴油获得产业化推广应用;生物天然气产业化技术与装备实现国产化替代,国内产能实现亿方/年;高通量单细胞检测平台及分析仪实现产业化;梳枝丁戊橡胶新材料创制、合成与应用解决我国高性能合成橡胶“卡脖子”问题;宇航级燃料电池突破高可靠燃料电池堆密封设计与组装关键技术,成功完成我国首次燃料电池太空在轨试验。

面向未来,青岛能源所将牢牢抓住双碳战略、能源革命等战略机遇,打造平台、人才、项目、成果等高度集聚、相互协同的国际一流新能源科技创新中心,为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清洁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数据截止到2024年12月31日)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通过前沿学科交叉,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技术的无缝过渡;开发智能型微观医疗诊断技术和微观治疗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的电子,离子和带电分子在固体,液体和大分子中的运动方式,来设计新的固体纳米器件,合成新型分子器件和分子互联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设计构造新型计算机;利用纳米材料生长技术和纳米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相位控制工程,研究和开发纳米尺度二维和三维无源或有源的声场,毫米波,红外光波,紫外和X射线的相控发射,接收和成像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结合动物昆虫的复眼等仿生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息成像,关联存储,模式识别,形成对多个运动目标的闭环监控,这将成为微观医疗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汽车防撞系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利用高精度纳米材料生长和工艺技术手段,来改进传统微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性能,特别是提高微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重点研究热带边缘海海洋水圈-地圈-生物圈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以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海-陆-气相互作用与环境安全、边缘海与大洋板块相互作用和岛礁工程环境保障为战略主题,聚焦生态文明和国防安全建设工程,着力突破海洋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学科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与生态过程、边缘海地质演化与油气资源、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和海洋环境观测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依托我国西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优势,以南方基地(丽江天文观测站)和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观测设备为核心,大力推进地面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立项及建设,依托两站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的天文观测研究;将云南天文台打造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不可或缺的中国南方天文观测和研究集群。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工程、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等。现设有5个实体实验室。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NML)、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LMFS)、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