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历史底蕴深厚,其前身为 1929 年创建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1951 年正式成立。在长期发展中,
心理所肩负着重要使命,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心理学科技智库。
在科研领域,
心理所成绩斐然。“十四五” 期间,新增科研项目 367 项,经费约 3.6 亿元。获批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如科技创新 2030 –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重大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成果也备受认可,多项成果获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同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发布 “心理健康蓝皮书”,提交专家咨询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心理所科研实力强劲,得益于其一流的科研支撑平台。所级公共技术中心由多模态认知神经影像平台等四大体系构成,还有多个特色实验室,实验设施完备。潘菽图书馆科研文献资源丰富,与国际重要心理学机构相当,还建有机构知识库和心理学预印本平台,开展学科情报服务。科学数据中心搭建的心理科学数据银行,推动全球心理学数据共享。
学术影响力方面,心理所成果显著。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影响力广泛,《PsyCh Journal》被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数据库索引,《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众多国际知名学者与心理所保持密切合作,80 余人次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和期刊任职,还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
人才培养上,心理所是重要基地。作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多个博士和硕士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累计培养众多优秀人才,多人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奖。国科大心理学系以心理所为主承建,学科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培养体系日益完善。
心理所在服务社会方面也贡献突出。在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援助、心理健康促进等方面成果显著,获 “中华慈善奖”“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集体奖” 等荣誉。打造了丰富的心理学科学传播品牌和产品,“心理梦工厂” 发挥重要科普作用,还多次参与公益科学传播活动,荣获 “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等称号。
党建工作也是心理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凝聚群团力量,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全所齐心协力建设国际一流研究所,荣获 “全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 等多项荣誉称号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协同发展,未来也将继续在心理学领域深耕,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