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个月前发布 22 0 0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五十多年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

所在地:
中国
收录时间:
2025-02-18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原化工冶金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0月1日。建所之初,针对国家战略需求,首任所长叶渚沛提出以化工原理和技术强化冶金过程,创立了高压炉顶、高风温、高鼓风湿度的“三高理论”,使铁产量翻番;开拓了氧气转炉炼钢技术,作为项目负责单位与石景山钢铁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座连续生产的工业化转炉炼钢厂,使炼钢效率提高二十余倍;针对国家急需开发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包头稀土铁矿及金川硫化镍矿,研究钒、钛、稀土、钴、镍等元素的分离提取新方法,为我国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在郭慕孙先生和陈家镛先生带领下,拓展了化工原理在资源与环境、能源和材料制备等领域中的应用,80年代推动了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的交叉,90年代强化了工程化学研究。跨入21世纪,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创了过程工程领域,以时空多尺度结构为核心布局四个层次的系统研究,奠定了过程工程的学科发展基础。经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于2001年正式更名为过程工程研究所,实现了从“化工冶金创所”到“过程工程强所”的历史性跨越。近十年来,面向过程工业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高端化的重大战略需求,致力构建从基础到应用的科教产融通发展新模式,于2019年联合院内外相关优势科研力量,牵头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围绕国家“双碳”目标,以介科学为核心,在低碳能源、战略资源、绿色化工、高端材料、生物医药领域,开展战略性、先导性、前瞻性技术攻关及共性基础研究,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六十多年来,研究所规模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构建了中关村园区、廊坊工程试验基地、怀柔中心的一所两翼新格局,形成了“原始创新-中试示范-产业化”的新模式;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开创“新化工”前沿交叉学科,形成了科教产贯通发展模式和协同创新体系。研究所持续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形成了“3+3 国家级平台”新格局,包括介科学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药制备与递送重点实验室、战略金属资源绿色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以及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能源局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研发平台。研究所以促进重大产出、承担重大任务、培育人才队伍为核心,集中优势力量组建12个研究部,大幅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建所以来,研究所获国际、国家、省部级成果奖591项,其中国外机构授奖9项,国家三大奖39项。主办学术期刊《过程工程学报》、Particuology(颗粒学报)、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绿色能源与环境)、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绿色化学工程)、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工业化学与材料),国际介科学组织、一级学会“中国颗粒学会”挂靠研究所。近十年来发表论文8855篇,其中SCI论文居全国同类机构第22名,EI排名第12位。有效授权专利2000余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中,位居全国同领域首位。

研究所拥有一支2000余人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两院院士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名,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0余名,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全所人员33%。

研究所为国家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建有首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学术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授予点和材料与化工领域专业型博士/硕士研究生授予点,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2个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授予点,以及化学工程与技术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先后培养博士、硕士2000余人,为国内外相关领域输送大量高端人才。

现任所长杨超研究员。历任所长:叶渚沛院士、郭慕孙院士、许志宏研究员、谢裕生研究员、李静海院士、刘会洲研究员、张锁江院士。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多年来,化学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技术创新与集成不断加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延伸创新价值链,技术示范和产业化不断推进。 积极开展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在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有机高分子材料、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能源与绿色化学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建设和完善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基地。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主战场,围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与环境监测和评估、新疆和中亚矿产探测与环境治理、干旱区战略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新疆农牧民增收和区域发展等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拥有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海洋环流与波动、海洋地质与环境、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5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以及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深海研究中心,建有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生物制品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牵头组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2个功能实验室,设有学会联合办公室、文献信息中心、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公共技术中心、海洋科学大数据中心、海洋观测网络管理中心、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7个研究支撑单元。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