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发展环形RNA适配体技术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玲玲研究组揭示了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R(PKR)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与进展过程中异常激活的分子病理特征,开发了基于具有分子内短双链结构环形RNA(ds-c...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研究实现毫秒级可集成量子存储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可集成量子存储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团队原创的无噪声光子回波(NLPE)方案,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的存储时间从10微秒级提升至毫秒级...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科研人员开发出生物型核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俊峰团队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性测量系统,构建了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肝纤维高效诊断的生物型核磁共振成像(MRI)纳米探针。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患病率较高的...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科学家解析小麦串联激酶免疫新机制 3月2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领衔的植物免疫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串联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机制,即一个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与串联激酶WTK3协同识别病原菌的效应蛋...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研究揭示热木星周围超短周期行星形成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衔的研究团队,揭示了热木星周围的超短周期行星伴星的形成机制,并利用该模型探讨WASP-47系统中行星的形成演化历史,发现巨行星扰动、轨道共振俘获与恒星潮汐效应的协同作用是这一特... 科研动态 2天前040
研究发现人类与猕猴识别跨物种生物运动的共同性和特异性脑区 人类和动物均具备快速识别外界环境中同类或其他物种运动模式的能力。这种本能可以帮助人类在复杂环境中迅速察觉潜在威胁,并使人类能够区分同伴的行走、奔跑和跳跃等动作。对于动物而言,这种能力更是关乎生存。无论...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迄今最大宇宙三维“地图”发布 3月20日,由全球70多个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的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合作组向全球发布了关于暗能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同步公开了这一项目首年的光谱数据。 科研人员利用前3年的收集数据,结合其他巡天信息... 科研动态 2天前020
调控溶酶体稳态研究获进展 溶酶体是细胞内的单层膜囊泡状细胞器。有研究发现,溶酶体是关键的细胞活动和信号转导的枢纽。溶酶体的稳态失衡介导退行性疾病、溶酶体贮积症、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开发新治疗策略的切入点。自噬是细胞的保...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锂硫电池用单原子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锂硫电池以硫转换反应为核心,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成本优势,是下一代储能技术颇有潜力的候选者之一。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硫转换反应的动力学通常较为缓慢,限制了电池的实际性能。单原子催化剂尤其是新兴的高熵单原子...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电池供电的可穿戴重复经颅磁刺激设备研制成功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脑机接口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发出一款电池供电的可穿戴重复经颅磁刺激设备(rTMS)。rTMS重量小于3公斤,而性能与商用大型设备相当,这为rTMS技术在家庭、社区及自由行...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日冕物质抛射电荷交换EUV谱线测量获进展 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剧烈活动导致的大规模带电离子物质和能量释放的极端空间天气现象,可引发强烈的地磁暴,影响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和电网的稳定运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精确的原子数据,研究日冕抛射的带电离子对日...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研究发现灌木多样性和乔木多样性对提升森林生产力同样重要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增加树木多样性能够提升森林生产力。但大部分研究聚焦于乔木物种多样性,较少涉及森林的多层结构。其中,林下层容纳了...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研究提出胺法碳捕集溶剂的催化再生新路径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廖玉河联合比利时鲁汶大学与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科研人员,报道了酸碱协同催化胺法碳捕集溶剂再生的新路径。该研究发现,固体ZrOxHy催化剂可提升胺溶液中二氧化碳的脱附速... 科研动态 2天前010
电解制氢耦合高值化学品制备研究获进展 氢气既是能源载体又是工业气体。氢气根据其制备过程的排放情况,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分别表示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当前,电解水制氢技术是重要的绿氢制备方法,但因阳极析氧反应动力学过程... 科研动态 2天前020
废塑料升级回收和循环利用研究取得进展 全球废塑料快速增长,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目前,物理回收所得产品价值较低,而化学回收作为能够实现废塑料循环能源转化的方式备受关注。 此前,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王慧和高级工程师罗虎团队,提出...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G蛋白偶联受体动态激活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在G蛋白偶联受体动态激活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集成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核磁共振技术,解析了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从非激活态向完全激活态转变的动...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研究解析半荷包紫堇伪装色彩进化的遗传和生态适应机制 伪装是动物惯用的防御手段,在进化生物学领域中备受关注。动物通过改变体色和图案,避免自身被发现或识别,以袭击猎物或躲避天敌。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超过40种高山植物也具有典型的伪装色彩。此前,中国科...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研究取得进展 利用可再生电力通过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对可再生碳资源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多碳醇因具有高能量密度特性以及与现有能源基础设施的高度适配性,在清洁能源储存与化工原料领域展现出...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研究揭示小G蛋白ARF在囊泡分裂中的作用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课题组联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Victor Hsu课题组、韩国浦项科技大学Seung-Yeol Park课题组、香港城市大学范俊课题组,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ADP-核糖基化因子...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研究确定月球最古老撞击遗迹形成于42.5亿年前 3月21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意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样品研究,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确定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击遗迹——南极-艾特肯盆地(SPA盆地)形成于...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科研人员揭示免疫检查点LAG3活化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皞鹏课题组、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Dario Vignali课题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孔燕课题组及百济神州沈志荣团队合作,首...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青藏高原湖泊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资源组成之一,影响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水循环,在支撑生物多样性、提供关键生态系统服务方面极具价值。湖泊变化对气候和流域水文变化敏感,影响湖泊生物地球化学条件,可对水安全... 科研动态 2天前020
高效水全分解反应实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联合研究员范峰滔等,在铁电材料光催化水分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通过精准调控铁电材料表面结构,揭示了限制其水分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实现了高效水全分解反应,表...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研究实现微纳卫星与可移动地面站间的星地实时量子密钥分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微纳量子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 科研动态 2天前020
科学家利用超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完成南极冰盖探测实验 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工作部署,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分辨率极区冰冻圈主被动微波探测技术”于近日...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生物质电催化还原提值研究获进展 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对可再生碳资源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糠醛是代表性的木质纤维素衍生的生物质平台分子,其主要的下游产物为糠醇。糠醛通过电催化还原过程制备糠醇,是绿色、安全、可持续的工艺...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研究发现底介子到粲偶素衰变中CP对称性直接破坏证据 现今,人类观测到的宇宙由正物质主导。但是,现有宇宙演化发展理论认为,宇宙诞生时,正反物质应等量存在。为解释这一矛盾,科学家提出了“电荷-宇称”对称性破坏(CP破坏)机制,即微观粒子与其反粒子并不遵守相...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离子选择性忆阻器研究获进展 忆阻器是具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器。忆阻器作为仿神经器件,在类脑计算和脑机接口等领域颇有潜力。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于萍课题组致力于流体忆阻器研究,在器件构筑、传输原理与应用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 科研动态 2天前040
研究提出微波驱动催化废塑料回收增值利用策略 回收废弃塑料有助于环境修复和相关产业发展,但现有技术难以直接回收受污染的混杂废塑料,需在回收前对其进行分拣、清洗等预处理。而预处理过程成本高、耗时长和耗能高,同时回收后的塑料通常导致质量降低。相对塑料... 科研动态 2天前030
光谱式呼气分析仪研制获进展 呼气分析具有无创、便捷和快速等优势。有研究发现,人的呼出气体含有20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且与疾病与代谢异常相关。同时,碳-13同位素、一氧化氮、甲烷和氢气等呼气标记物检测通过相关认证并应用于临床。但... 科研动态 2天前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