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黄华教授与合作团队在Nature子刊发表综述

计算光学通过引入计算赋能光学系统,突破传统光学在感知维度、光通量、分辨率等方面的局限。光学编码与计算解码的协同作用,为生物医学、天文观测、农业监测等领域提供了增强的成像与感知能力。过去十年人工智能的跨...
2天前
010

北京师范大学[讲座]颜宁院士做客京师大讲堂:解密冷冻电镜技术 探索生命未知疆域

4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应邀做客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讲堂”,以“From Structural Biology to Structural X-ol...
2天前
000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友军团队与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共同开发高灵敏内质网钙信号探针

4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友军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唐爱辉团队、北京大学王世强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穆宇团队以共同通讯的方式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
2天前
010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何林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以“实现分数层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为题在《自然·通讯》上发表学术成果

在层状材料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中,层内的X-M-X(M为过渡金属,X为硫族元素)通过较强的共价键连接,而层与层之间则由较弱的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结合。因此,TMDC材料的解理通常发生在层间,最...
2天前
020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师生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

4月19日,中国地理学会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入选成果。地理科学学部地理数据与应用分析中心师生主导的研究成果“1.5℃气候承诺对多尺度土地系统的级联影响建模与分析”入选“中国地...
2天前
000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付永硕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论文揭示树种组成调控植被物候对变暖的响应

植被物候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生物学指示指标,其变化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温度高于周边郊区,为开展植被物候对气候变暖响应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城市与郊区的物候...
2天前
010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人文背景下的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研究”开题会顺利举行

4月16日上午,由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万安伦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人文背景下的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研究”(项目号24&ZD234)开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冯士新、魏玉山、于殿利...
2天前
010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张同杰教授团队在宇宙膨胀加速度射电测量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北京师范大物理与天文学院张同杰教授宇宙学与地外智慧生命搜寻团队在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题为《Redshift Drift Effec...
2周前
090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付永硕教授课题组在《自然·气候变化》和《通讯·地球与环境》发表三篇论文揭示植被生长动态变化的主导驱动机制

植被物候是陆地生产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显著延长了植被生长季碳吸收时间、改变了碳吸收速率,进而调控了近几十年北半球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然而,其中碳吸收时间和速率变化的相对贡献及潜在调控机...
2周前
0120

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课题组及合作者创建人类全生命周期脑功能连接组发育图谱与参考标准

4月3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贺永团队及合作者在Nature Neuroscience以封面论文发表题为“Human lifespan ch...
2周前
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