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

同济大学学与工程学院张弛团队揭示了多晶型硝酸盐超分子非线性光学材料相变机制,成果被推荐为《德国应用化学》封面论文

在紫外可调谐激光技术领域,基于二次谐波产生效应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因其在超高分辨率光刻、生物医学成像及精密微纳加工等战略产业中的核心作用而备受关注。这类材料的功能实现严格依赖于非中心对称晶体结构的...
2天前
010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罗巍教授与合作者揭示固态锂电池疲劳失效新机制,成果发表于《科学》

固态锂电池为何失效?同济大学研究团队给出了新机制。 北京时间今天(4月18日)凌晨2点,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车用新能源研究院罗巍教授与合作者的...
1周前
050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杰团队在《先进功能材料》上发表离子脱溶调控电容去离子淡化水新进展

近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杰教授团队在离子脱溶调控助力电容去离子脱盐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电化学Na+捕获被认...
3周前
080

同济大学王超团队关于锂离子电池高效回收的最新成果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锂离子电池产量不断增加,确保锂离子电池相关资源的供应变得愈发关键。因此,锂离子电池回收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规模退役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对于资源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回...
3周前
0110

体育教学部陈涛揭示老年人身体活动与久坐时间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成果发表于《英国运动医学杂志》

近日,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陈涛老师与日本多机构合作团队,通过一项长达1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系统分析了老年人客观测量的身体活动及久坐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为优化老年人群健康干预策略...
3周前
0120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关于超表面光束扫描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近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完美异常折射超表面的高效率半空间光束扫描系统,为高效率异常折射超表面的设计开辟了新路径,推动了光探测和测距系统的实际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Per...
3周前
0170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坤团队揭秘炎症“新帮凶”,成果发表于《先进科学》

NLRP3炎症小体作为固有免疫应答的核心效应机制,其活化是机体应对病原体及组织损伤等危险信号的关键防线。然而,当NLRP3炎症小体异常激活时,会引发过度的炎症反应,成为驱动炎症性疾病(如痛风、类风湿关...
4周前
014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吉伟团队关于氟掺杂激活缺陷储存钠离子位点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3月25日,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吉伟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Activating fast and reversible sodi...
4周前
0130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的江涛在《自然·通讯》报道二维光电器件中的非对称光操控

在微纳光子学领域,纳米尺度光场分布的精准操控始终面临关键技术挑战。传统光学器件受限于光的衍射极限,难以实现百纳米以下的高效光场操控。极化激元作为光与物质耦合形成的准粒子,可将光场压缩至纳米尺度,为突破...
4周前
0200

同济大学全球变化团队助力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完成国际首次超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空地联合实验

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工作部署,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分辨率极区冰冻圈主被动微波探测技术”近日完成了我国自...
1个月前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