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发现靶向组织驻留自然杀伤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
10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周荣斌、江维、王夏琼团队,在《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PR34 is a meta...
中国科大基于固态量子存储实现跨越7公里的分布式光量子计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量子网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了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并演示了分布...
中国科大揭示细胞更新转录调控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行、教授姚雪彪和研究员王志凯,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ynamic phosphorylation of FOXA1 by Aurora...
中国科大实现百公里开放大气双光梳精密光谱测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窦贤康、张强和薛向辉等组成的交叉研究团队,通过发展大功率低噪声光梳,结合时间频率传递等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级的开放大气双光梳光谱测量。这一技术可应用于监测大...
中国科大发现首例光谱认证的重复性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副研究员蒋凝与教授王挺贵、孔旭等,发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TDE)AT2022dbl再次爆发,并开展多波段后随观测。研究发现,这有可能源于超大质量黑洞重复潮汐撕裂同一颗...
中国科大研发出“火星电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特任教授谈鹏团队研发出一种“火星电池”。“火星电池”由火星大气成分作为电池反应燃料物质,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相关成果以A high-energy-densi...
中国科大观测双光子空间波函数动力学演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测量与传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刘曌地等首次提出并实验实现了量子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该团队通过重构双光子横向空间波函数,观测了位置纠缠光子对在...
中国“天元”量子模拟器率先取得量子计算第二阶段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宇翱、姚星灿、邓友金等成功构建了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天元”,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模拟能力首次验证了该体系中的反铁磁相变,朝着获得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低温相图...
中国科大构建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量子网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包小辉、张强等首次采用单光子干涉在独立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三节点量子网络。该工作使得现实量子纠缠网络的距离由以往的几十米整整提升了三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