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分辨率最高的野生稻-栽培稻泛基因组图谱绘就
亚洲栽培稻驯化历史可追溯至一万年前的普通野生稻。 面对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加剧的双重压力,如何将野生稻历经万年锤炼的“生存智慧”注入现代品种,培育出兼具高产潜力与抗病抗逆特性的“超级水稻”已成为重要...
研究揭示能量跨膜运输新机制
所有生物体都依赖能量来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而ATP(腺苷三磷酸)则是细胞内的主要能量货币。过去40多年研究发现,能量代谢缺陷的细胞内寄生病原体可以从宿主细胞获取ATP,但具体的分子机制一直不清楚。 中...
研究提出植物CNGC钙通道门控与离子选择性新机制
2月20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鹏与王永飞团队完成的题为Cryo-EM structures of Arabidopsis CNG...
科学家创制辅酶Q10水稻新种质
2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团队,联合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团队等,在《细胞》(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基于植物进化的辅酶Q10性状设计》(Des...
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万里研究组与张余研究组合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mechanisms of a pl...
研究揭示冷/热胁迫下膜流动性变化影响叶绿体蛋白稳态新机制
光合作用作为地球生命活动的基础过程,在能量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有害副产物即活性氧。这些活性氧破坏脂质膜结构,损伤膜整合蛋白尤其是光系统II核心蛋白,进而影响光合作用效率和植物生产力。因此,在环境条...
水稻耐碱-热基因挖掘与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林鸿宣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Fine-tuning gibberellin improves ...
研究建立植物特异识别共生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框架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团队在植物区分共生与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pair of LysM receptors mediates ...
研究揭示植物磷酸盐跨膜转运与调控的分子机理
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鹏与王永飞团队,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PHO1...
研究发现NLR蛋白免疫信号新通路
水稻是重要的主食来源。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的严重病害。有研究发现,抗病受体NLR类蛋白在植物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分子抗病育种中得到广泛使用。而NLRs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