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人文背景下的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研究”开题会顺利举行
4月16日上午,由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万安伦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人文背景下的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研究”(项目号24&ZD234)开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冯士新、魏玉山、于殿利、周蔚华、张久珍、西蒙·马奥尼、潘文年、姜占峰、姜申、万安伦等专家学者参加开题会,聚焦数字人文背景下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学术支撑,探求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的科学路径。
在万安伦介绍相关情况后,四个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自子课题的研究思路、逻辑框架、科研团队、预期成果及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
子课题一“数字人文背景下的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理论体系研究”负责人是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玉山,他介绍子课题一主要围绕五大核心问题展开:时代背景、思想源流、主要内涵、基本特征及现实意义。研究通过结合“文化记忆”“客观知识世界”“五原语”等理论,提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实现历史典籍永久保存、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的关键。研究整合多学科优势,构建科学理论体系,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助力中华文化种子基因的传播传承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加强凝聚。
子课题二“数字人文背景下的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的顶层设计和实践路径研究”负责人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副总经理于殿利,他围绕政策指引和实践路径角度,指出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数字化不仅是技术转型,更是思维革新。他强调课题应注重历史典籍保护的分类研究,提炼典型案例,并探索历史典籍版本保护数字化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提升重大历史典籍的社会价值和传播力。
课题三”数字人文背景下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的治理体系研究”负责人是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出版系主任潘文年,他指出,历史典籍版本保护需从问题导向出发,明确治理目标、统一数字化标准、明确各治理主体责任、制定监督评价制度和提供治理保障,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推动历史典籍版本保护数字化进程,确保数据安全与合理利用。
子课题四“数字人文背景下的重大历史典籍版本保护智慧平台建设”负责人是伦敦大学学院信息研究系数字人文中心荣誉教授西蒙·马奥尼,他在线祝贺本次论坛召开以及课题获得国家重大立项,他表示该项目对全球历史典籍版本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将为历史典籍版本认证和保护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期待课题成果能为国际数字人文研究提供借鉴。西蒙强调,历史典籍版本保护需从搭建智慧平台与智慧系统入手,以需求为导向,融合基础功能、版本信息和智能交互三大功能模块,引入多种前沿数字技术,解决历史典籍数字化传播中的资源分散和利用不足等问题,实现历史典籍资源的溯源、共享与智慧化保护。
专家评议环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指出,课题设计系统全面,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需进一步聚焦现实问题。他从国家图书馆、国家版本馆、永乐大典等案例出发,指出目前我国历史典籍版本保护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应制定系统长期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加强产研合作,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推动研究成果落地,同时关注海外历史典籍的数字化方式回归,丰富中华文化资源库。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蔚华表示,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数字化技术为历史典籍版本的开放利用提供了可能,需进一步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三对关系,探索历史典籍版本保护与传播的平衡点,将历史典籍版本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张久珍指出,版本保护是历史典籍保护中的核心问题,从学科交叉角度出发,课题需深化与不同学科的合作交流,同时注重不同用户需求分析,确保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北京师范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社长姜占峰结合自身经验,指出本课题可与从三个方面完善路径研究,一是多元主体协调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督查,三是提供更多支持和更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文化遗产智慧平台,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长效保护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姜申总结出未来课题研究的四大前景,一是技术驱动与出版逻辑共生与重构,二是跨学科融通下的出版范式突破,三是全球视野和本土价值的双向互动,四是人本逻辑与数字伦理的平衡探索,从而为数字人文研究开辟新境界。
万安伦对与会专家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课题组将充分吸纳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扎实推进研究,为历史典籍的版本保护与传承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