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百岁新四军老战士、1958届校友丁位西捐赠支持人才培养

(记者团 梁偲瑾)“我回家了,非常激动!”4月23日,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我校公共卫生学院1958届校友丁位西回到母校,向公共卫生学院捐赠10万元,并为师生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百岁新四军老战士、1958届校友丁位西捐赠支持人才培养

作为我校第82期校友讲坛暨第十讲“公卫叙事”的演讲嘉宾,丁位西是我校校友讲坛开办至今最年长的演讲者。

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军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感谢以丁位西老战士为代表的老前辈为国家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校友回馈母校的善举,更具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教育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百岁新四军老战士、1958届校友丁位西捐赠支持人才培养

丁位西家属向公共卫生学院捐赠支票。据了解,本项捐赠资金将会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学院“公卫菁英”人才培养。丁位西表示:“这笔钱不多,希望能帮助学院培养更多人才,激励更多学子刻苦学习、建设祖国。以后如果经济允许,我要再多捐一些。”

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邱勇表示,丁老的捐赠和讲话蕴含着对母校的深厚情谊和殷切期待,学院将用好这笔捐赠,充分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为健康中国建设培育一大批新时代卓越公卫人才。

在主题报告环节,丁位西将人生的主旋律总结为抗日战争斗争前线的英勇奋斗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的终生奉献。

13岁的丁位西在战火中背井离乡,于淮北卫生学校踏上“红色医生”之路。油印蜡刻的课本、战场上的生死救援,铸就了他以医术报国的信念。丁位西回忆道:“那时候,学校没有书本,能看的字都是油印蜡刻的,虽然条件艰苦,但老师们讲的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国遭受的苦难,让我深受触动。那时我就想着,一定要为国家做点什么。”五次战役的硝烟中,他不仅磨砺出精湛医术,更让爱国情怀深植骨髓。丁位西感慨地说:“选择公共卫生专业,就是希望能像师长一样,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他深知,只有将医学知识回馈社会、惠及更多人,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1955年,30岁的丁位西以“老学生”身份进入武汉医学院(现我校同济医学院)。东湖挑土筑堤的岁月里,他与年轻学子并肩挥汗,将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

“我们修的不是堤坝,是华科大人服务社会的根基。”回忆起这段时光,丁位西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时候大家都很有干劲,虽然辛苦,但心里想着能为学校、为社会做点事,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回想起当年的劳动时光,丁位西表示同一块地方承载着不同代人的记忆,他很高兴当年的劳动成果可以为后辈们带来福祉。

在武汉求学的经历让丁位西深深地意识到:医学的终极意义在于服务人民。此后,他投身血吸虫病防治,见证了江苏省血吸虫病基本消灭的奇迹。“血吸虫病危害太大了,刚刚解放的时候,昆山等地家家户户都有病人,肚子肿得很大,那时候每每看到都很揪心。数十年来,我们和众多专家一起努力,到我离休的时候,江苏省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钉螺减少了90%,成千上万的病人也都治愈了。看到病人康复,才明白医学的温度。”丁位西欣慰地说。

离休后的丁位西,并未停下奉献的脚步。他积极参与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协会的工作,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我经常跟孩子们说,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中国曾经遭受了那么多苦难,现在我们要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强。”丁位西表示,“看到孩子们认真听我讲过去的事情,我就觉得很欣慰,希望他们能从中学到东西,将来为国家多作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百岁新四军老战士、1958届校友丁位西捐赠支持人才培养

华中科技大学百岁新四军老战士、1958届校友丁位西捐赠支持人才培养

丁位西向公共卫生学院赠送书法作品,并向学院2025届优秀学生代表赠送自传。学院向丁位西赠送当年的学习记录复刻作为纪念。

华中科技大学百岁新四军老战士、1958届校友丁位西捐赠支持人才培养

而此次向母校捐赠10万元用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丁位西有着深刻的考量。“我看到很多新四军、八路军的老同志都在捐资助校,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丁位西认真地说,“这笔钱虽然不多,但我希望能帮助卫生系(现公共卫生学院)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医学教育需要红色基因,希望孩子们能记住,医学是有温度的,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除了教育守护,丁位西还在历史传承方面贡献力量。作为新四军研究会顾问,他参与考证工作,抢救宿北战役口述史。“这些历史不能被遗忘,我们有责任把它们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先辈们的付出。”丁位西坚定地说。

(图片由记者团陈宇、长江日报提供)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