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揭示热木星伴星形成机制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导的国际团队通过动力学模拟,发现巨行星扰动、轨道共振与恒星潮汐协同作用可形成WASP-47系统特殊行星构型,为系外行星演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来源:众智网
2. 福州大学开发无氯再生丙烷脱氢催化剂
福州大学鲍晓军、朱海波团队创制出自再生型丙烷脱氢催化剂,在无氯条件下实现完全再生,解决传统工艺中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问题,相关技术已申请国际PCT专利
来源:众智网
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突破介电储能材料极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浩、李伟伟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研制出储能密度达215.8 J/cm³的自组装树枝状纳米复合薄膜,刷新介电储能材料性能纪录
来源:众智网
4. 华东理工大学开发超高温有机闪烁体
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院士团队联合多所高校,提出超高温有机三线态闪烁体合成新策略,为核辐射探测与高温发光材料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来源:众智网
5. 中科院空天院发布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突破微波视觉三维成像理论方法,实现复杂场景毫米级分辨率重建,显著提升合成孔径雷达在灾害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精度
来源:众智网
6. 厦门大学设计新型手性催化剂
厦门大学王晓团队设计联萘结构增强型手性配体,高效催化合成轴手性联芳基氨基醇,为药物不对称合成提供新工具
来源:众智网
7. 中科院金属所突破金属材料强度-塑性平衡难题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磊团队通过引入位错胞结构,实现金属材料强度与塑性的协同提升,相关工艺可延长关键部件服役寿命
来源:今日头条
8. 深圳理工大学攻克锌溴液流电池技术瓶颈
深圳理工大学成会明团队研发铅纳米颗粒改性电极,解决水系锌溴液流电池析氢与枝晶生长问题,使循环寿命提升300%
来源:今日头条
9. 北京大学激光加速器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
北京大学激光加速创新中心完成拍瓦激光加速器核心部件自主研制,推动国产质子治疗装备成本降低40%,相关技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来源:中国科学报
10. 中科院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开源空气质量模型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基于怀柔科学城装置,发布EPICC-Model全球空气质量预报系统,支持未来30天污染趋势预测,代码已向全球开源
来源:中国科学报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