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李阳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综述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论文

近日,集成电路学院李阳教授与北京理工大学沈国震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挺睿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学郭传飞教授合作,在国际顶级综述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 40.4)上发表题为“Flexible iontronic sensing”的综述论文。文章系统总结了柔性离电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山东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李阳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分别为北京理工大学沈国震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挺睿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学郭传飞教授。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能够感知压力、摩擦、振动和温度等外界刺激,是人与外部环境互动的重要媒介。为了模拟这一功能,柔性电子皮肤被开发出来,即通过使用柔性电子器件将外部刺激转换为可处理的电信号,以重建或赋予机械设备感知环境的能力。然而,电子皮肤在灵敏度、响应速度和多功能集成方面仍存在不足,并且依赖电子信号传导,难以与生物系统有效结合。人体的触觉感知依赖于离子通道机制,受刺激时离子流动产生电信号,这些电信号传递到神经系统实现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受此启发,基于离子和电子双重信号传导的新型柔性离电传感技术(FITS)应运而生,该技术能够更自然地模拟皮肤的感知方式,克服传统传感器的局限性。

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李阳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综述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论文

近年来,FITS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灵敏度和功能性方面实现显著提升,研究重点向系统集成与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特别是2022年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FITS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通过将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集成系统获得了智能特性,应用领域得到极大拓展。该论文系统梳理了FITS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阐明了离子电子传感的核心机理,分析了FITS的关键传感材料构建方法,探讨了器件新型结构设计及其在人机交互、医疗健康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FITS技术的关键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李阳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智能感存算器件与系统方向的研究,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山学者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