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交通大学研发全球首款盲人导航可穿戴AI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顾磊磊团队联合多所高校在《自然-机器智能》发表成果,开发出整合视觉-听觉-触觉的多模态AI辅助系统。该系统通过立体声引导和腕部触觉反馈,成功帮助视障者完成复杂环境导航与物体抓取,实测表现提升40%以上。
来源:中国新闻网
2. 中国政法大学启动学术不端调查程序
中国政法大学通报对2023届博士毕业生焦某某及其导师徐某某涉嫌论文抄袭启动调查。此前社科院大学已暂停焦某某博士后工作,涉事论文被指存在翻译抄袭日本学者成果。该校强调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官网
3. 2025″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开放申报
由腾讯资助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启动新一期申报,计划资助35人。实验类每年最高资助500万元,理论类300万元,持续5年。施一公表示该项目聚焦原始创新,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
来源:新京报
4. 南京大学举办”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论坛
南京大学联合6大学院发起征稿,探讨AI在社科领域的方法论革新。论坛设置博士研究生专场,优秀成果将获奖励,旨在推动数字时代的学科交叉创新。
来源:南京大学哲学院
5.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破解系外行星形成谜题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通过动力学模拟,揭示巨行星扰动-轨道共振协同作用可形成WASP-47系统特殊构型。该研究为系外行星演化提供新理论框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
来源:众智网
6. 复旦大学参与研发认知障碍早期预警系统
复旦大学联合团队在《自然-人类行为》发表研究,证实适度使用数字技术可使50岁以上人群痴呆风险降低58%。该成果为”技术储备”理论提供实证,建议开发适老化智能预警工具。
来源:Nature Human Behaviour
7. 香港科技大学开发柔性电子皮肤触觉反馈技术
香港科技大学团队在可穿戴AI系统中创新采用超薄人造皮肤,通过微振动实现精准触觉导航。该技术已申请国际专利,未来拟用于医疗康复领域。
来源:中国新闻网
8. 华东师范大学优化AI视觉信号转换算法
华东师大团队改进多模态信号编码技术,将环境视觉信息压缩至原数据量的1/20,显著降低助盲系统算力需求。相关算法已开源供学术研究使用。
来源:众智网
9. 浙江大学启动”古典文明”国际科考项目
浙江大学组织本科生赴希腊开展中西文明对比研究,计划考察雅典卫城等遗址。项目包含数字考古技术培训,成果将用于构建文明互鉴数据库。
来源:南京大学高研院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讨社交媒体语用学创新
北航任伟教授在南京大学发表演讲,分析豆瓣网情感支持类帖文的语用策略,提出数字时代分享行为存在”线下-线上认知映射”现象。
来源: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