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完成异氰酸酯绿色制备技术工业化试验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李会泉、王利国团队开发的尿素法非光气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绿色制备技术完成工业化试验装置标定,该技术以苯胺、尿素为原料实现聚氨酯核心材料的本质安全生产,预计可减少氯污染物排放90%以上。
来源:中国科学报
2.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获评世界量子日特别贡献人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在世界量子日特别活动中分享量子科研”冷板凳”经历,其团队培养出16位国家杰青,推动我国量子信息研究跻身国际第一梯队。该校同步启动量子科普周活动,向公众开放量子实验室。
来源:中国科大研究生会
3.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揭示热木星伴星形成机制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主导的国际团队通过动力学模拟,发现巨行星扰动、轨道共振与恒星潮汐协同作用可形成WASP-47系统特殊行星构型,为系外行星演化研究提供新范式。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
来源:众智网
4. 福州大学开发无氯再生丙烷脱氢催化剂
福州大学鲍晓军、朱海波团队创制出自再生型丙烷脱氢催化剂,在无氯条件下实现完全再生,解决传统工艺中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问题,相关技术已申请国际PCT专利。
来源:众智网
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突破介电储能材料极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浩、李伟伟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研制出储能密度达215.8 J/cm³的自组装树枝状纳米复合薄膜,刷新介电储能材料性能纪录。该成果入选《Science》封面论文。
来源:众智网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调查博士后学术不端事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对博士后焦某某涉嫌论文抄袭启动调查程序,已暂停其所有工作。该校声明强调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调查结果将向社会公开。
来源:上观新闻
7. 热区高校联盟发布12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海南大学主办的热区高校联盟年会发布《科技转化项目合集》,涵盖热带农业、生态环境等领域120项创新成果。联盟新增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等国际合作伙伴,推动41国高校资源共享。
来源:中国日报网
8. 上海科技大学大科学装置助推CNS论文高产
上海科技大学依托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2025年前三月发表5篇《自然》《科学》论文,其与上海药物所共建的结构生物学平台已吸引全球30余个团队使用。
来源:人民网
9. 广西医科大学揭示长寿菌群作用机制
广西医科大学通过巴马长寿人群研究发现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可通过调控FXR受体延缓衰老,该成果入选Nature子刊”年度突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000万元资助。
来源:人民网
10. 山西大学实现超冷原子系统精确调控
山西大学张靖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首次实现二维扭转光晶格0.01°精度调控,为量子模拟研究提供新平台。该校数学学科同期进入ESI全球前1%。
来源:人民网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