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和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的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员2025年3月25日莅临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作题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碳汇功能时空格局观测研究—陆地碳汇监测研究平台(ChinaFLUX Ⅱ)建设工程”的学术报告。来自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等师生200多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鹿化煜教授主持。
于院士的报告包括3个方面,即我国生态碳汇监测评估现状与认知、ChinaFLUX Ⅱ系统设计及关注的问题、ChinaFLUX Ⅱ工程设计与建设方案。报告以地球碳管理的科学逻辑与理论基础为核心,系统阐释了人类活动—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之间的互馈机制,增强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最绿色和最经济的技术路径,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高度契合,观测是量化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与碳汇潜力的关键手段。2002年于院士领导创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已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国家级通量网络,为科学认知我国各典型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及其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更精准监测我国生态碳汇,于院士带领团队启动ChinaFLUX Ⅱ 建设工程,将在青藏-蒙古高原带和东部季风带两个关键带,建立13个陆地碳汇监测塔群,创新性地构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天—空—地一体化、浓度—通量—储量协同的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体系,以及远程传输—在线处理—动态评估链条化的碳汇核算平台,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科学支撑。ChinaFLUX II工程的实施将大幅度提升我国陆地生态系通碳循环研究的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需求。于院士指出,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应聚焦五个主要科学问题,即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的变化趋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估碳潜力、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监测及碳汇认证技术、实现中国陆海生态系统碳汇倍增目标的技术途径和基于自然的生态建设及碳中和系统方案。
报告最后,于院士勉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要秉持探索真理的执着精神,恪守严谨治学的科研作风,勇攀学术高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强调,科研工作中要有定力,要到野外去获得第一手资料,积累经验,打牢基础;同时指出,南京大学拥有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观测设施,南大学子更应肩负起时代使命。报告结束后,于院士还与师生们就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观测和机制研究的发展趋势、数据共享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