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高振会教授随“蛟龙号”成功完成南海海马冷泉区深潜考察

为深入探索南海冷泉区生态系统特征及损害机制,提升环境法医学在生态损害鉴定、污染溯源及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水平,3月22日,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院长高振会教授随“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南海海马冷泉区深海生态环境损害调查,本次下潜深度达1580米,重点围绕冷泉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及潜在环境损害因子进行了样品采集和数据收集,为我国冷泉区生态环境研究与环境法医学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高振会教授是迄今为止所有“蛟龙号”载人下潜任务中年龄最大的科研人员,即便面临长时间高压环境、极端温差及深海复杂作业等挑战,他依然选择亲自随同潜入冷泉区,亲身参与深海沉积物、微生物群落及冷泉生物群的精准采样工作。他说:“只有亲身感受深海生态环境,才能真正理解冷泉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才能为环境法医学研究带回最真实的‘证据’。”

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高振会教授随“蛟龙号”成功完成南海海马冷泉区深潜考察

此次南海深潜考察,实现了“从高山到深海”的跨维度生态研究布局,为探索不同极端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污染源追踪以及环境损害评估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研究视角。这种从高海拔极端环境到深海冷泉区复杂生态系统的跨区域研究,不仅拓宽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与环境法医学的研究领域,也为我国不同生态系统下的环境损害鉴定与修复提供了更为系统的技术支撑。

南海海马冷泉区位于南海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冷泉生态系统之一,冷泉区因海底甲烷、硫化物等物质通过裂隙涌出,形成独特的深海生态系统。冷泉区不仅孕育了大量适应极端环境的特殊生物群落,也是研究海洋碳循环、能源资源和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区域。本次考察围绕冷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冷泉流体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关键内容展开,成功采集到冷泉沉积物、冷泉生物样品、甲烷渗漏物质等重要样品。这些样品将为研究冷泉区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污染源溯源及生态损害鉴定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撑,也为环境法医学领域深入分析冷泉区生态系统受损机制及污染责任认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环境法医学的核心使命,不仅在于揭示环境变化的真相,更在于通过科学手段,将这些“无声的证据”转化为“有力的法律依据”,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次冷泉区考察所获取的样品与数据,将极大丰富环境法医学在冷泉生态损害评估与污染溯源方面的研究基础,为推动冷泉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未来,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将继续加强对极端环境下生态系统损害机制的研究力度,围绕高原、深海冷泉等特殊生态区域的环境变化与损害评估进行系统研究,推动环境法医学与生态保护的交叉融合。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