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科院空天院构建多星组网地表太阳辐射高精度监测系统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中外科研团队成功构建多星组网地表太阳辐射观测系统,实现近全球尺度地表太阳辐射最高时空分辨率监测,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单日数据精度误差低于0.3%,为清洁能源布局、农业估产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来源:中国新闻网
2. 南京大学联合阿里云启动AI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南京大学与阿里云签署协议,设计1+X+YAI课程体系,提供免费算力资源及实训平台,计划三年内培养万名掌握智能制造、数字乡村技术的人才,首批课程涵盖边缘计算与多模态学习等前沿领域。
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白皮书
3. 中科院物理所发布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3号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华为突破1000量子比特操控技术,成功研发祖冲之3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其药物分子模拟速度较经典计算机提升百万倍,已应用于新冠变异株疫苗研发,将周期缩短至14天。
来源:中国科学报
4. 郑州大学主办期刊EEM入选中科院一区TOP期刊
郑州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能源与环境材料》入选2025年中科院材料科学大类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达13.0,连续四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
来源:华禹教育网
5. 复旦大学成立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
复旦大学整合多学科力量成立校级实体科研机构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布局基础模型、数据引擎、具身交互等五大方向,致力于研发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智能系统,并发布多项具身模型与数据科研成果。
来源:科学网
6. 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强透镜引力波认证新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与宁波大学团队在《自然·天文》发表研究,通过识别透镜相干效应特征提出强透镜引力波认证新方法,降低误报率,并构建从认证到宿主星系识别的完整技术体系,为探测中等质量黑洞提供新手段。
来源:中国科学报
7. 上海交通大学突破碳纳米管范德华晶体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在《Science》发表成果,利用滑移自组装生长技术制备出单一手性平行密排碳纳米管阵列,所制晶体管载流子迁移率达2000 cm²V⁻¹s⁻¹,性能超越硅基芯片未来指标。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官网
8. 中科院牵头发布《数字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北京倡议》
中国科学院在2025中关村论坛联合国际机构发布倡议,提出构建全球共享数字平台、推动AI与可持续发展融合等五大目标,为全球2030议程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人民网
9. 北京化工大学生物法己二酸技术降低碳排放62%
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团队开发酶-化学偶联催化工艺,将生物法己二酸理论得率提升至87%,较石油基路径减少62%碳排放,推动航空级尼龙材料绿色生产。
来源:中国科学报
10. 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展在京开幕
中国科学院支持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展展示实验室仪器、分析设备等领域上千项创新成果,国内品牌技术突破显著,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
来源:中国科学报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