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发布多模态大模型“洛书”助力水资源管理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阿里云发布多模态大模型“洛书”,该模型可高精度溯源和预测径流量,为复杂地形区水资源管理及清洁能源开发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其结合科学模型与通义千问大模型,动态分析时空数据,显著提升科研效率与决策能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2.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瑶华”大模型实现珊瑚识别效率飞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发的“瑶华”大模型通过分析10万张水下影像,实现珊瑚种类识别准确率达88%,效率较人工提升数十倍,为海洋生态研究与保护提供智能化工具。
来源:中国新闻网
3.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在广州正式启动建设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牵头建设的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正式启动,将绘制涵盖发育、疾病、衰老维度的动态细胞图谱,构建数字细胞AI大模型,推动生物医药研究新范式。该项目规划建设周期4.5年,总建筑面积超5万平方米。
来源:人民日报
4. 湖北大学与河南工研公司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飞地
湖北大学与河南省工研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拟在航空港区构建武汉-郑州集成电路创新飞地,通过联合设立“产业孵化专项”及供应链共享平台,推动先进制程工艺研发与成果转化。湖北大学在存储芯片设计、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积累深厚,合作将强化区域高端制造业能级。
来源:中新网河南新闻
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化集成电路产研融合合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与河南省工研公司合作,引入本地与外部智力资源,聚焦集成电路全链条创新。该校院长朱樟明指出,工研公司可为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核心装备支持,加速技术共享与产业升级。
来源:中新网河南新闻
6. 西湖大学冷冻电镜技术单颗粒解析成果登顶《细胞》
西湖大学凭借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突破,在《细胞》发表研究成果,揭示关键生物大分子动态结构。其“实验室自主采购+跨境数据共享”机制显著提升科研效率,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新方法。
来源:科研动态
7.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基因组学三篇《自然》论文连发
南方科技大学在材料基因组学领域连续发表3篇《自然》论文,聚焦新型量子材料设计与性能优化。该校“教授治校+预聘制”管理模式推动跨国团队高效协作,巩固其在物质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来源:科研动态
8. 复旦大学脑科学与AI交叉成果连登《自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联合类脑智能技术平台,在《自然》发表3篇论文,揭示神经环路与AI算法的映射关系,为脑机接口与神经疾病治疗提供理论突破,凸显学科交叉优势。
来源:科研动态
9. 四川大学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推动癌症治疗升级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发表2篇论文,基于华西医院临床资源开发精准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基础-转化-应用”创新链,加速癌症治疗技术迭代。
来源:科研动态
10. 山东大学解析盐碱植物抗逆分子网络登《细胞》
山东大学黄河三角洲生态研究院团队在《细胞》发表2篇论文,解析盐碱环境下植物抗逆分子网络,其田间实验室与基因组平台协同模式为农业生物技术提供新范式,助力盐碱地治理。
来源:科研动态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