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发布全球最轻脑机接口成像工具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团队在《科学进展》发表研究成果,开发出仅重1.7克的双模态脑机接口成像探头,可在小鼠自由活动状态下实现神经元活动与血氧代谢的同步高时空分辨成像,为神经血管耦合机制研究提供全新工具。
来源:深圳商报
2.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在广州启动建设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牵头建设的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正式启动,该项目将绘制人体全生命周期细胞时空演化图谱,构建数字细胞AI大模型,推动生物医药研发新范式。
来源:中国科学报
3.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功解析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冷冻电镜结构,为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供新思路。
来源:中国科学报
4. 中科院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微笑卫星”即将发射
中国科学院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研制的“微笑卫星”将深入探究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为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提供关键数据。
来源:中国科学报
5. 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预计2025年8月正式运行,助力揭开微观世界的更多秘密。
来源:中国科学报
6. 中科院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
中国科学院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聚焦极端宇宙、时空涟漪等五大科学主题,推动宇宙起源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报
7.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揭示月球背面年轻岩浆活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分析,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填补人类认知空白。
来源:中国科学报
8. 中国科大实现光子体系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光子体系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为量子物态研究提供新路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9. 华中农业大学助力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制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周菲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功解析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冷冻电镜结构,推动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升。
来源:中国科学报
10. 中科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超级宇宙线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利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首个超级宇宙线源,为宇宙线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证据。
来源:中国科学报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