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湖大学揭示线粒体丙酮酸载体运输机制**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丹课题组在《自然》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体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MPC运输机制,并提出抑制MPC活性的通用方法,为代谢依赖性癌症和糖尿病的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持。
来源:之江全知道
2. 上海交大与中科院合作突破碳纳米管阵列制备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史志文团队与中科院物理所张广宇等合作,在《科学》发表论文,开发出单一手性平行密排碳纳米管阵列制备新方法,首次实现碳纳米管范德华晶体结构,为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奠定基础。
来源:澎湃新闻
3. 中科院物理所张广宇团队连发两篇顶刊成果**
中科院物理所张广宇团队两天内接连在《自然》和《科学》发表突破性研究,分别实现埃级厚度二维金属制备和碳纳米管范德华晶体结构构建,为量子器件和纳米电子技术提供全新材料路径。
来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官网
4. 电子科技大学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研讨会**
电子科技大学举办“X-talk, Line to Materials”国际学术活动,邀请剑桥大学学者探讨电化学制造技术,并与多所高校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推动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合作。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新闻网
5. 中国传媒大学举办AI技术融合学术出版论坛**
中国传媒大学联合Science/AAAS举办“跨文化智能传播:AI助力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会议,聚焦人工智能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伦理与技术创新,探索智能评价工具在论文、人才评估中的实践。
来源:瑞金检验医学
6. 中国博士生延毕率持续高位引学界关注**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博士生延毕率接近60%,学术能力不足与心理压力成为主因。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发现,硕博同校经历显著增加延毕概率,呼吁优化培养体系与心理支持机制。
来源:知识分子
7. 武汉大学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牙周炎纳米药物**
武汉大学付磊团队开发抗菌与骨再生一体化纳米药物,通过调节局部微环境促进牙周组织修复,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Biomaterials》,为牙周炎治疗提供创新方案。
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8. 南方科技大学镍基超导材料突破麦克米兰极限**
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团队制备的镍基高温超导材料临界温度突破40K,为揭示高温超导机理提供新突破口,进一步巩固我国在量子材料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来源:深圳新闻网
9. 复旦大学推动跨文化智能学术评价体系**
复旦大学赵星教授团队利用大语言模型与知识库技术,构建智能化学术评价工具,在论文质量评估、人才选拔及AI社会价值对齐等领域取得应用进展。
来源: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10. 山东大学与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化生物医学合作**
山东大学与深圳医学科学院签署战略协议,聚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联合组建实验室并推动成果转化,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与华东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
来源:山东大学新闻网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